最近,浙江金華一所小學叫停家長簽字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在大家都感染了教育焦慮癥的今天,“檢查作業(yè)不是媽媽的事”似乎刺痛了教育分工這根敏感的神經,不少人直接在社交網絡上吵開了——
“作業(yè)完不成家長還不管,到底是你自己家孩子還是老師家孩子?”“簽字是小事,但布置的好多任務是孩子無法完成的,都要家長完成,家長也需要減負!薄袄^醫(yī)患問題之后,老師和家長也要打一架?”
筆者實在想把撕來扯去的大哥大姐和學校老師們拉開大喊一句:“焦點搞錯了!”榴蓮和椰子砸頭哪個疼?不是榴蓮也不是椰子,是頭疼。靠老師管束和家長幫忙急于完成眼前任務、拿高分,都無異于對孩子“拔苗助長”,我們應該把落腳點放在孩子的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上。
家庭作業(yè)往往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能力水平,如果家長每次都“負責任地”幫孩子修改作業(yè),甚至代孩子完成難度較大的任務,就等同于剝奪了孩子的成長空間。所以有人憤憤不平地說:“作業(yè)都讓家長簽字了,交上去的作業(yè)都是對的,老師連自己的學生哪些知識點不會都不知道!庇行├蠋熉犃诉@話或許要委屈:“我們不需要家長修改,只是讓家長監(jiān)督孩子完成作業(yè)。”即便如此,如果孩子在學校靠老師管,在家里靠家長管,他們如何學會自己管自己?畢竟,孩子的路是要靠自己走的。
我們不能嘴上喊著素質教育、喊著培養(yǎng)能力高于記住知識點,而實際上卻把素質、能力固化成培訓班的技能。孩子每天在學校被管束得不能跑跳,放學后仍不能自主,要在監(jiān)視下學習生活。他們的心智又怎能成熟健全起來呢?你得給他們機會呀。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過一個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這項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后續(xù)發(fā)展的關系。面對誘惑,那些更能忍耐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相比之下,他們比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更少出現(xiàn)行為問題,成績也相對較高,并且更能面對壓力,還可以更好地維持友誼。長大之后,他們也更有競爭力,更自信。
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固然能讓孩子的作業(yè)質量更有保證,但說到底,老師和家長都無法對作業(yè)負責,對作業(yè)負責的人只能是孩子自己。作業(yè),本來是課堂之外,鍛煉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手段,而這個常識似乎被遺忘了。不要等到孩子去外地上大學了,出國留學了,或者成家立業(yè)了再哀嘆孩子獨立生活工作能力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