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湖里區(qū)隱匿著一處靜謐而雅致的茶舍,以其獨特的韻味吸引著茶文化的愛好者們。這里不僅是品茗之地,更是宋代點茶文化的活化石,而這一切的守護者,正是張貴壽。

作為白茶宋代點茶七湯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身著一襲中式服飾,面帶微笑,眼神中透露出對茶文化的無限熱愛與敬畏。

張貴壽出生于福建政和縣東平古鎮(zhèn)。他的家族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外祖父宋正攀不僅是當地知名的私塾先生,還精通植茶、制茶、點茶之道。這份對茶的熱愛與技藝,如同血脈一般,在張貴壽的生命中流淌。

他的父親張富義,在抗美援朝歸來后,繼續(xù)在耕山隊中耕耘,將家族的白茶傳統(tǒng)工藝發(fā)揚光大。茶圣陸羽的造像供奉于祖庭,既是對先賢的緬懷,也是對后代的一種激勵與鞭策。

作為宋代點茶七湯法的非遺傳承人,張貴壽深知責任重大。他深入研究這一古老技藝,從選茶、研茶、注湯、擊拂到點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力求精益求精。

他解釋說:“擊拂時手法需呈M型,沫越豐富越好,但三湯需成型,五湯則需定型。定型后需確保無氣泡,否則便視為失敗。點茶時,建盞口徑12.5厘米的最為適宜,建盞因點茶而生,點茶因建盞而美!

張貴壽認為,宋代點茶七湯法不僅僅是一種吃茶的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在他的手中,一盞點茶變得不再平凡,它承載著歷史的厚重,也寄托著對未來的期許。

除了作為非遺傳承人,張貴壽還是中歐文化大使、廈門思明區(qū)書法家協會會員、廈門理工學院非遺文化藝術導師等。

他通過多種方式,如舉辦講座、工作坊、展覽等,將宋代點茶七湯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給更多人,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張貴壽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

他嘗試用不同種類的茶進行點茶,最終發(fā)現白茶,尤其是手工白茶,最適合點茶,其韻味在點茶后期更為濃郁。

他甚至創(chuàng)新性地用點茶的擊拂手法來調制白酒、葡萄酒及洋酒,發(fā)現這些酒因此變得更加醇厚。

在保留宋代點茶七湯法精髓的基礎上,他融入了現代審美和科技元素,使這一古老技藝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

他強調,一盞七湯點茶,其口感“香甘厚滑”,是真正實現了古人所說的“吃茶”,因為茶粉被充分溶解到水中,茶葉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得以全部攝入,相較于現代沖泡方法,這種方式能保留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

張貴壽最近表示,盡管在廈門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仍感不足。他準備前往茶馬古道的古都西安,進一步普及點茶法。

“張貴壽先生在我們幾十個學生心中,不僅是宋代點茶七湯法的非遺傳承人,更是一位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文化導師!鼻皝硭蛣e的一位學生評價道,“他總能用最生動的語言和最細致的操作,讓我們感受到點茶藝術的魅力。他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讓我們深受啟發(fā),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尊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雷立清)

編輯:鄔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