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國藝術新視界2019”——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作品巡展(北京站)開幕。展覽呈現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下青年藝術家最新的創(chuàng)作成果與藝術面貌!
“中國藝術新視界2019”北京站現場(央廣網發(fā) 主辦方供圖 崔益明 攝)
展覽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主辦、北京歌華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辦。作為本年度的最后一站展覽,本站既是收官之展,也是大規(guī)模的總結之展。作品從國家藝術基金2014-2018年度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資助項目、藝術人才培養(yǎng)資助項目結項成果中遴選而出,共展出作品198件/組,以“為時代畫像”為主題,分為“人文鏡像”“山河敘事”“歷史化跡”“天工開物”四個部分,展現出當代青年藝術工作者對現實題材、祖國山川、歷史文脈以及工藝實踐的關注,彰顯新時代中國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的火熱激情與青春活力。
“中國藝術新視界2019”北京站現場(央廣網發(fā) 主辦方供圖 崔益明 攝)
據介紹,近年來,國家藝術基金美術類作品的成果運用以“中國藝術新視界”巡展為紐帶,圍繞巡展進行了藝術家采訪、藝術評論、媒體宣傳和作品出版等活動。
“青年是民族的未來。支持青年藝術家的成長,是國家藝術基金不變的宗旨!眹宜囆g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寧表示,國家藝術基金一直致力于為優(yōu)秀人才提供發(fā)展機會和展示平臺,營造有助于年輕人放飛夢想、脫穎而出的良好環(huán)境!皣宜囆g基金對青年藝術家的支持,有效地激發(fā)了廣大青年藝術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明顯的成效。一大批青年藝術家嶄露頭角,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脫穎而出!
“國家藝術基金為我提供了重要的鼓勵和支持,成果運用更營造了高水平的青年藝術家交流平臺!鼻迦A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付少雄于2018年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立項資助,其工藝美術作品《中國風骨》于2019年獲得成果運用。在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下,他建立了傳統錫器的數據庫,并由此創(chuàng)作出兼具陳設裝飾性和實用功能性的錫器,詮釋了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內斂含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像付少雄這樣的青年藝術家還有很多,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青年中,有高等院校的教師,美術館、博物館的文藝工作者,還有在社會獨立打拼的藝術才俊。為集中展現他們的創(chuàng)作成果與思想火花,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協調中信出版集團編輯出版了《中國藝術新視界2019:青年創(chuàng)作人才(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藝術人才培養(yǎng)(美術類)成果運用作品集》,“書中集中展示了中國當代青年呼應‘筆墨當隨時代’的創(chuàng)新觀念、緊扣‘為時代畫像’的歷史使命,創(chuàng)作出的一大批體現時代脈搏的優(yōu)秀作品。”中信出版集團副總編輯、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認為,作品集的出版讓廣大觀眾和讀者更直觀地欣賞并了解這些青年藝術工作者,令更多人關注、認識和傳播中國藝術。
在展示作品同時,“中國藝術新視界2019”還關注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的研究與探討,致力于通過總結與梳理為中國當代青年創(chuàng)作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提供指導。以“守正創(chuàng)新”作為學術研究視角,本次巡展舉行了主題為“青年·藝術·未來”的學術論壇,分別從“文化自信與藝術共同體”“傳統文化與當代拓展”“現實主義與藝術創(chuàng)新”三個角度進行討論,邀請中國美術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中信出版集團及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青年評論員、部分參展藝術家做主題演講,以青年藝術為媒介,圍繞現實主義、地域文化、多元融合、創(chuàng)新路徑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我們愿意和社會各界一起共同努力,為青年藝術工作者提供發(fā)展的機會、展示的舞臺。我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工作者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堅守藝術理想、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為人民抒寫、為時代畫像,投身到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中來,奉獻出更多更新更美的精品佳作。”雷喜寧表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藝術成果通過巡展的形式已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未來將以更加昂揚向上、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履行好新時代使命任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走向更高層次的審美理想和文化新境。
據展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王雪峰介紹,一年來,項目注重展覽、學術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既促進和鼓舞了青年藝術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亦擴大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成果的影響。2019年已先后在山西太原、湖南長沙、安徽合肥、貴州遵義、廣西南寧、云南昆明、北京、新加坡8個城市進行了展覽,用中國青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講述著中國故事,更傳播了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