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抱負的創(chuàng)作者,往往是堅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創(chuàng)為己任
兵馬俑何辜?一再被卷入是非。繼陜西臨潼山寨兵馬俑景點被披露后,近日,某省另一文博園內出現(xiàn)的上千兵馬俑又引爭議。
相關仿制行為是否涉嫌侵權,自有法律最終認定,并非這里要討論的話題。值得思考的是,在倡導創(chuàng)新精神、呼喚文化自信的今天,為什么一些山寨景觀仍然時有出現(xiàn)?為何一些淺層次的模仿抄襲依然擁有市場?從天安門、故宮、天壇到埃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劇院……在國內一些旅游景區(qū),或是克隆、照搬,或是縮微、高仿,往往不難找到復制件。誠然,不能因為“看到一個地球儀,就大喊山寨地球”,但某些低水平拷貝所折射出的創(chuàng)新缺失與偷懶心態(tài),的確是個問題。
如果放在30年前,人們在北京的“世界之窗”看到代表各個文明的標志性建筑仿制品,在西南省會的某條街道看到巴黎的咖啡館、紐約的牛排店,首先想到的是開了眼界、長了見識;然而今天,當成千上萬的中國游客早已對這些耳熟能詳,而我們的文化產(chǎn)業(yè)還停留在同樣的層次,則不免令人嘆息乃至喪氣。無論是利益驅動下的“抱大腿”,還是暗中炒作中的傍名牌,拿來主義的方式看似節(jié)省了成本,卻極易受到質疑。此前,河北某地按照1∶1仿造埃及獅身人面像,就遭到埃及文物部門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結果該獅身人面像被拆除。事實上,作品的靈韻就在于獨特性。一旦涉嫌抄襲,就算再惟妙惟肖、大氣磅礴,觀者也難以感到驚艷;相反,如果初衷是創(chuàng)新,哪怕生澀一點、粗糙一些,也勝過千篇一律。說到底,抄襲者不僅缺少敬畏,也缺乏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智慧和勇氣。
借鑒與模仿,致敬與抄襲,有時未必涇渭分明。但真正有抱負的創(chuàng)作者,往往是堅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創(chuàng)為己任。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篤信“只做自己認為美麗的事,創(chuàng)造出有震驚的效果的美感”,堅持用獨特的方式詮釋建筑、理解人生;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被稱贊“打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又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背后正是持續(xù)而連貫的思考力。少一分走捷徑的心態(tài),多一分有脊骨的追求,自覺樹立責任意識、精品意識,才能讓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新之路越走越寬廣。
“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后,不留一格”。這是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創(chuàng)作箴言。當然,推陳出新,說易實難。尤其是當珠玉在前之時,后來者難免會感到難以超越,甚至心生膽怯。唐代書法家李邕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齊白石則認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們的創(chuàng)作觀看似迥異,內在邏輯實則一致,即鼓勵創(chuàng)新,而不能止步于模仿。正因如此,我們呼喚文化創(chuàng)新,更渴望孵化創(chuàng)新文化,加快培厚創(chuàng)新的文化土層。
文化創(chuàng)造的進步,自然離不開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工作者這個共同體的引導,比如強化創(chuàng)新的價值取向,完善制度設計與獎罰機制,讓創(chuàng)作者以創(chuàng)新為榮。而在某種程度上講,文化消費者的態(tài)度和需求分量更重,隨著他們的品位越來越高、口味越來越“刁”,那些低水平的仿冒者必將寸步難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