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火了,影片不但在國內(nèi)的票房上力壓印度本土,而且在網(wǎng)絡上掀起的爭議風波也大有“一浪掀過一浪”之勢。先是觀眾們驚嘆印度電影之流暢好看,勵志奮進,大大顛覆了我們過去對于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開始跳舞”的印象。此后又有批評者指出,影片中的爸爸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惜犧牲兩個女兒的童年,引發(fā)出對“虎爸式教育”的聲討。 面對這樣的指責,被影片“煽”和“燃”到的粉絲們則以豆瓣等網(wǎng)絡平臺作為陣地炮火猛烈的“反攻”,并援引印度的社會現(xiàn)實來反駁這種“坐而論道”式的批評過度理想化。一時之間,印度電影反襯出的中國式反響也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爭議越大,越說明影片的成功。事實上,能夠讓一部講述外國民族驕傲的體育題材影片在其他國家引起如此之大的評議,正說明大部分觀眾都投入到了影片的故事內(nèi)容之中,不論愛憎,都進入了影片提供的情景,這也正是一部電影的難能可貴之處,從電影本身來說,這才是中國電影需要借鑒的地方。
當我們在網(wǎng)絡上充當鍵盤俠,在各種意見交鋒中激烈對攻的時候,往往忽略的卻是電影本身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敘事和影像的“套路”, 一種打通觀眾情感和認知的獨特表達方式。而《摔跤吧!爸爸》雖然講述的是印度農(nóng)村女孩的勵志故事,但它真正打動觀眾的卻并非事實本身,而是一種與好萊塢電影并無二致的“全球白話”,說白了,無非就是“套路很深”。而在中國觀眾看來,則多被印度電影的“印度”前綴所影響,為什么與印度電影會拍得那么好看”等諸多原因“亂花漸欲迷人眼”,或是深陷入“教育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虎爸虎媽式教育夢魘”的心理創(chuàng)傷中無可自拔,再不就是愛屋及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無限拔高,上升到男女平權(quán),對抗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崇高理念之上。殊不知,影片主演,爸爸的飾演者阿米爾·汗卻在中國做訪談時表示,他首先考慮的都不是社會議題,而是演繹好這個故事。
從阿米爾·汗的創(chuàng)作初衷來說,他的確是做到了這一點。影片的成功就在于,我們可以猜到每一個套路,在影片開始,爸爸貌似突發(fā)奇想培養(yǎng)女兒當摔跤手的時候,就知道最后女兒肯定會取得成功。但是我們?yōu)槭裁催會看得一腔熱血呢?原因無外乎“套路”二字。被剝奪的童年、村里的歧視、童女嫁人、壞心眼的教練,這些阻力都似闖關(guān)游戲中的關(guān)卡,觀眾愿意看,影片就這么拍。當大家投射出自己設想的印度時,大概很少有人提問,兩個女兒在現(xiàn)實中是不是真的喜歡摔跤?不做摔跤手就會童年嫁人嗎?這部電影的魔力就是它挖一個坑,讓觀者跳下去,卻不知道原型人物曾威脅要起訴主創(chuàng)污名化自己教練的行為。其實,現(xiàn)實中的教練是一個紳士,從來未曾干涉過父女的交流,更不用說把爸爸鎖在房間了。
所以,當我們被一部電影感動而“大鳴大放”時,應該正本清源,回到問題的原點,從電影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或許一切就可以顯得更加清晰。《摔跤吧!爸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套路,而這也正是中國電影工業(yè)不夠成熟的地方。通過套路,一部外國電影可以引發(fā)很多中國熱門議題的大討論,不過,這些討論卻是好的,我們自己的問題,援引其他國家的經(jīng)驗來進行自我消化,也莫不是一種安全而有益的文化操作。